抒性灵 写莲影——吴锦川
吴锦川,又名荆川,1968年生,江苏宜兴人。1991年毕业于江苏理工学院美术系并留校执教至今。2001年至2003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研究生班。2005-2006年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2007年被评为中国收藏家协会最受关注的35位中青年书画家之一。现为江苏理工学院刘海粟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常州画派研究所所长,江苏国画院特聘画家,常州画院兼职画师。
恩师吴锦川先生出生于江南太湖边上的美丽陶都--宜兴,此地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群英荟萃,因此古往今来,文人雅士可谓数不胜数。这种地域之灵气使先生耳濡目染,其自幼即饱读诗书,研习绘画,多年来,笔耕不辍,勤奋画艺,挥泻着自己对人生的万千感喟与独特领悟。
认识先生约四年之久,对其了解亦颇深。先生嗜书如命,博览群书,不辞劳苦北上求学,"搜尽奇峰打草稿",并将其运用在绘画中,以笔墨表达之,这正是一般工匠画家所不能及之处,因此酝酿出他脱俗的精神气质及淡雅的绘画风格。
《蝶舞菊花》吴锦川
46cm×68cm
手摹山水色
先生的山水画多描写太湖一带的景色,宇宙空宽,烟波淼淼,采用平远构图法,以淡墨写之。其山水传统渊源上多取法元季四家,尤推崇倪云林,兼习渐江,逐出己之风貌。画面萧疏、淡泊,给人以空灵之感,所彰显的南方山水的温润特质明显区别与北方山水的质朴与雄壮。
拜读吴先生的画,就会感觉到画中所折射出的一种浓厚的文人气息。先生对于自然的热爱,对于故土的眷恋,对于梦想的渴望,对于自由的向往,通过恣意的笔墨形式转换成为其内在的美学愿望。画面对于整体意境的营造及虚实相生所引生的心灵的空灵与超越,也足见其对传统文人画的理悟之深。
先生在积极地寻求与探索,在用心体会传统文人画的精髓的同时,也在用心去观察自己所眷恋的太湖一带的山水,并将其转化成一种笔墨符号,挥洒于纸上,从而不堕常蹊径,形成了其太湖地域特色的文人画风格,彰显出其师古而不泥古,传统而不僵化的创作理念。
《蝶舞菊花》 局部
心寄花鸟情
如果说先生的山水画是以聊写胸中逸气,那么其花鸟画更是其对生命的深刻思索,是其内心物象的外化。先生喜作莲,其笔下的"残荷"、"枯枝"、"瘦鸟"无疑是人化了的自然。把这种深秋季节的物象统一于"意"中,把对自然的深刻感悟诉诸于笔墨,透过形象表达一种意趣,不可否认是其内心世界的一种透视,置身于萧瑟、冷寂的深秋境界,寄情于残荷、折枝之景象,实则是画家内心凄苦与对现实世界无可奈何的矛盾写照。
《提篮菊花》吴锦川
46cm×68cm
先生的花鸟画画风受常州画派恽南田的影响,其作品中透露出一种淡雅、清逸之格调,体现着他的审美观念,是其出身、经历、气质、修养、情感和个性的一种反映,是其人生观、价值观的折射。
《提篮菊花》局部
除了作莲,先生笔下的"四君子"也成了寄托其心态、情感的文化图腾。先生的花鸟画极少着色,洗去明艳、鲜丽之格调,脱尽时俗,反而更显其平淡、天真之逸趣。先生喜用纳兰性德词题款,词画相得益彰,相应成辉。纳兰词清新隽秀、哀感顽艳、独具真情锐感,直指本心。王国维曾赞其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先生用纳兰词作旁款,想必与纳兰性德有共鸣之处吧。
《竹石图》吴锦川
137cm×34cm
中国艺术,旨在人格修养。忆起第一次上先生的课,看到其在黑板上写下"儒道佛"、"真善美"、"生死一线",并对其细细道来时,心中充满了无比的震撼;第一次走进退山画房(先生的画室)时,闻到香火的味道,看到供奉的文殊菩萨像时,心中更是充满了无限的疑惑与恐惧。但随着与先生的不断接触,对此亦不足为奇。忆起先生在退山画房与学生品茗谈心的情景,像接待自己的老朋友那样对待每一位来访的学生,品茗、谈心亦解惑,他的淡然处之、他的随缘放旷、他的幽默诙谐,令人无比轻松,完全没有课堂上那种紧张压抑之感,以致于许多学生乐意与先生倾诉心声。这或许就是先生的特立独行与人格高雅及魅力之所在吧。
《竹石图》局部
文/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