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泡是陶瓷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有些器物的气泡十分明显,甚至用肉眼即能观察到,但也只能瞧出皮毛,无法做出总结,寻出规律。随着科技的进步,应用到古瓷鉴定中的仪器设备繁多,这也给众多研究陶瓷气泡的藏家和鉴定家带来诸多方便。

 

  有关气泡形成的原因和变化规律,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有人认为由于釉层中含水分子,在陶瓷烧制过程中,窑内的高温会使釉层中的结晶水或液态水气化,而被釉膜包住,释放不出来便形成为气泡。

 

  也有人认为以石灰釉和石灰碱釉的古瓷,因釉中含有氧化钙元素,氧化钙元素在高温玻化过程中比较活跃,一活跃就产生了釉中气泡。

 

  那么,即便解决了气泡的成因,而气泡在古瓷鉴定中是否起到作用呢?肯定者认为:古代窑口众多,但是同一时期或者同一窑口所烧器物必然是存在某些内在关联的,从胎釉的原料、配方、施釉方法、釉层厚薄、烧成温度等等方面来看确实存在一定道理的,也存在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而否定者则认为:气泡不过是釉层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气泡无规律可循,不能成为釉中最典型、最本质的特征。不具有区分标识的功能,因而不能作为鉴定的依据。

 

  从收藏与鉴定的严谨求实而又要勇于探索、拓开视野和思维的立场来说,两者都不能算完全正确,应该互相论证。既不能盲目从信,也不可一味否决。

 

1_副本.jpg

 

  根据已有的资料,对中国古代各朝各窑口器物气泡的特征,大体可做以下归纳:

 

  1、商周及秦汉原始瓷:釉层较薄,釉中基本上无气泡;

 

  2、六朝青瓷:由于器表布满密集的开片,只在聚釉处能观察到不明显的气泡;

 

  3、唐瓷:如邢窑、长沙窑、邛窑等器物表面一般无明显气泡,五代时期的定窑白瓷一般只在底足和口沿等局部釉厚处才有细密均匀的小气泡,也有个别器物全身均匀分布密集的小气泡;

 

  4、越窑青瓷:釉面浑身都均匀分布有隐约的密集小气泡,局部釉厚处则清晰可见。

 

  5、宋瓷:至于宋元瓷器不存在气泡一说,实在难以信服,甚至可予以否定了。就宋瓷五大名窑来说,官、哥、定、钧四窑瓷器的气泡的特点是“聚沫攒珠”。

 

  6、汝瓷气泡的特点是“寥若晨星”。

 

3_副本.jpg

汝窑天青釉标本气泡

 

4_副本.jpg

汝窑标本气泡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个人图书馆(www.360doc.com),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